本品為次常用中藥,原名白頸蚯蚓,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,地龍之名始見于圖經本草。市售品分廣地龍及土地龍兩種。廣地龍的原動物為參環毛蚓,一般認為品質較好;土地龍品種很多,各地不一,但以縞蚯蚓為最多見。
[采制]
1. 廣地龍:于7~9月間采收。據廣東經驗,可用鮮辣蓼草搗爛成糊加茶鹵和清水,倒在蚯蚓多的地方,蚯蚓聞到藥氣爬出,即可捕捉。收集后拌以稻草灰,用溫水稍泡,除去體外粘膜,然后用小錐或針插入尾端,釘在木凳上,用小刀將腹部由頭至尾剖開,用溫水洗凈體內泥砂,曬干或用火焙干均可。
2. 土地龍:于6~9月采收,選擇蚯蚓多的地方,用鐵鏟翻土捕捉,然后用草木灰嗆死,去灰曬干,如遇陰雨烘干,整條入藥。
[炮制]
1. 去凈雜質,曬干即成。
2. 地龍肉:置溫水中撈一次,悶約8小時,碾劈,洗凈泥土,剪段即成。
3. 廣地龍:揀凈雜質,剪段即成。
[藥材及產銷]
本品為蚯蚓的干燥全體。
[名稱]
1.廣地龍Lumbricus kwangtungensis 別名:蚯蚓干(廣東)、蚓螻(廣西)。
2.土地龍Lumbricus nativus 別名:土龍(青海)、曲蟮(青海、河南、山東、山西)。
[產地及銷售習慣] 主產于河北石家莊、保定、邢臺、易縣、淶源、涿鹿、蔚縣,山西忻定、長治、陽泉等地產量較大,主銷華東、華北和東北各地。此外甘肅、北京郊區亦產,一般均自銷。
[產地及銷售習慣]
1. 廣地龍:主產于廣東南海、茂名、陽江、靈山、龍門、高要、韶關、佛山、平遠、欽縣,廣西容縣、梧州、北流等近河邊地方,以廣東產品最優,銷售全國和出口。
2. 土地龍:主產于河南鄭州,中牟,山東東平、微山、梁山,安徽蚌埠、安慶,福建寧化。此外內蒙古、新疆、青海、甘肅、陜西、湖北等地均產。一般均自產自銷。
[化學成份]
據日人研究含有溶血作用物質蚯蚓素(Lumbitin,C259H528O125N47SP3(CaCl2)19·3H2O,解熱作用物質蚯蚓解熱堿(Lumbrofebrin,C9H18N2O6)可能為酪氨酸(Tyrosine)的衍生物,并有一種有毒成分蚯蚓毒素(Terrestro-lumbrilysin)。此外,并含有脂肪酸、類脂化合物、膽固醇、膽堿、維生素B、黃尿圜(Xanthine)、胍(Guanidine)及磷等。
[藥材鑒別]
性狀鑒別
1.廣地龍:全體呈扁片狀。腹部已剖開,內臟已除去僅頭端及尾端仍保持原來形狀,全體彎曲不直,體長15~20厘米,寬約1~1.5厘米。全體由90~100余環節構成,體前端稍尖,中央有口,尾端鈍圓,有縱列的肛門,體的14~16環節為生殖環帶,在18節節的兩側有一對小突起為雄性生殖孔部分。體背色棕紅或灰紅,腹部色較淡,體壁較厚。氣腥,味微咸。(照片左)
以干燥、條大、肥壯、不碎、無泥者為佳。
2.土地龍:呈彎曲的圓柱形,長5~10厘米,直徑3~7毫米。全體由許多環節構成,完整,腹部未剖開??谖挥谳^尖的一端,肛門開口于鈍圓的一端,生殖環帶多不顯明,體表灰棕色,常附泥土。質輕而脆,易折斷,斷面呈土色。氣腥,味微咸。
以身干、條大、不碎者為佳。
以上二種藥材的檢索表:
1.扁片狀;腹部已剖開,內臟已除去;生殖環帶顯明;背部棕黑,腹面淡褐色
2.圓柱狀;腹部未剖開,內臟未除去;生殖環帶不顯明;全體土黃色
[效用]
[性味] 咸寒。
[功用] 清熱,鎮痙,利尿,解毒。
[主治] 熱病驚狂、小兒驚風、咳喘、頭痛目赤、咽喉腫痛、小便不通、風濕關節疼痛,半身不遂等癥。外用涂丹毒、漆瘡等癥。
[用量] 5g~10g。
[禁忌] 非實熱不宜。
[附注]
蚯蚓穴居土中,行動緩慢,為研究動物分布最有價值的材料。在西方各國,種數最多最常見的一科,為帶蚓科(Lumbricidae),但在東方(包括澳洲及太平洋諸島嶼),則以鉅蚓科(Megascolecidae)分布最廣,種數亦多,約有一千余種,占全蚯蚓種數一半以上,其所分亞科、屬或亞屬,都是極其復雜的,其中以環毛屬(Pheretima)為最大的一屬,約有500種之多,分布最廣。在我國約有100余種,是最占優勢的一屬。